鼠贼(shǔ zéi):对盗贼的蔑称。
鼠目麞头(shǔ mù zhāng tóu):麞,同“獐”。形容人相貌丑陋,神情狡滑。同“鼠目獐头”。
鼠鲇(shǔ nián):产于南海的小鱼。
鼠蹊(shǔ xī):指大腿和腹部相连的部分。
鼠臂虮肝(shǔ bì jǐ gān):犹言鼠肝虫臂。谓或为鼠臂或为虮肝,指人世变化无常。
鼠齿苋(shǔ chǐ xiàn):指小叶的马齿苋。
鼠窜(shǔ cuàn):形容惊惶逃走抱头鼠窜。
鼠瘘(shǔ lòu):病名。即瘰疬。淋巴腺结核症。
鼠疫(shǔ yì):由鼠疫巴斯德氏菌(Pasteurellapestis)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,鼠、兔等感染后,再由跳蚤传给人。分三种,患者或头疼、发高烧、淋巴结肿胀;或咳嗽、吐暗红色痰;或呕吐、谵妄、昏迷。
鼠狼(shǔ láng):即鼬。俗称黄鼠狼。
鼠樝(shǔ zhā):山楂的别名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.果二.山楂》。
鼠屎(shǔ shǐ):鼠的粪便。
鼠坻(shǔ dǐ):鼠粪;鼠穴外的积土。
饮河鼹鼠(yǐn hé yǎn shǔ):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。语本《庄子•逍遥游》:“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”
鼷鼠(xī shǔ):鼠类最小的一种。古人以为有毒,啮人畜至死不觉痛,故又称甘口鼠。传说中的一种大兽。
鼯鼠(wú shǔ):动物名。别名夷由。俗称大飞鼠。哺乳纲啮齿目鼠属。外形像松鼠,生活在高山树林中。尾长,背部褐色或灰黑色,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,能借此在树间滑翔,以树皮、果实和昆虫为食物。古人误以为鸟类。
鼬鼠(yòu shǔ):即黄鼬。又叫黄鼠狼。尾长、四肢短。栖息于林中水边、田地间以及多石的平原等处,以鼠、小鸟及昆虫为食,也袭击家禽。肛门近旁有臭腺一对,能放出臭气用以御敌。在我国分布颇广。毛皮可做衣帽,尾毛可制笔。
鼫鼠(shí shǔ):一种危害农作物的鼠。比喻狡猾的坏人。
鼪鼠(shēng shǔ):鼬鼠别名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.兽三.鼬鼠》。
鼩鼠(qú shǔ):哺乳动物。形似小鼠。
鼢鼠(fén shǔ):几种体形健壮的穴居的仓鼠类啮齿动物。
黑鼠(hēi shǔ):即黑家鼠。
鼲鼠(hún shǔ):灰鼠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.兽三.黄鼠》。
飞鼠(fēi shǔ):蝙蝠。哺乳动物,形态和习性像鼯鼠而体较小,前后肢之间的薄膜宽大多毛。
家鼠(jiā shǔ):哺乳动物。常见的有褐家鼠、黑家鼠和小家鼠三种,毛褐色或黑色,门齿发达,多穴居在住房的墙壁或阴沟中,繁殖力很强,吃粮食,咬衣物,并能传播疾病。
鼹鼠(yǎn shǔ):动物名。哺乳纲食虫目。
田鼠(tián shǔ):哺乳纲囓齿目鼠科。体长约十公分,毛粗短,背面及头顶苍褐色。体侧灰褐色,腹部灰白,耳壳椭圆。喜食米谷与蔬菜之根,为害农作物之生长。鼹鼠的别名。
老鼠(lǎo shǔ):属于鼠科以及其他有关属的数目众多的啮齿动物之任何一种——亦称“耗子”。
鸓鼠(lěi shǔ):今指小飞鼠。古与鼯鼠不分。
豚鼠(tún shǔ):小猪和老鼠。喻弱小者。哺乳动物,身体像兔而较小,有须,耳短,前肢短,后肢长,无尾,毛白色带黄色或黑色的斑。亦名天竺鼠,通称荷兰猪。
袋鼠(dài shǔ):(名)哺乳动物,形状像鼠,大的体长约二米。前肢短小,后肢粗大,善于跳跃,尾巴粗大,能支持身体。雌的腹部有皮质育儿袋。吃青草、野菜等,产在澳大利亚。
蟨鼠(jué shǔ):兽名。即蟨。
蝘鼠(yǎn shǔ):鼹鼠。牛的别名。
蛇鼠(shé shǔ):蛇与鼠。喻失意者。
蚡鼠(fén shǔ):亦作'蚠鼠'。鼢鼠。
笮鼠(zé shǔ):古代一种杂技名称。
磎鼠(xī shǔ):神话中的一种兽名。居于北方冰下的土中。
水渰老鼠(shuǐ yǎn lǎo shǔ):形容委顿的样子。亦作:]
松鼠(sōng shǔ):动物名。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。形似鼠而大,毛黑褐色,尾巴长大而蓬松,密生长毛,眼大,门牙尖锐,性活泼机灵,行动敏捷,常栖树上,食果实等。也称为「栗鼠」。
掘鼠(jué shǔ):谓粮尽而张网捕雀、挖洞捉鼠以充饥。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。
嗛鼠(qiàn shǔ):即鼸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