疮肿(chuāng zhǒng):疮疖溃疡之疾。
疮瘢(chuāng bān):创伤或疮疡的疤痕。
疮痏(chuāng wěi):疮疡;伤痕。指生疮疡。民生凋敝困苦;凋敝困苦的景象。指灾苦之民。祸害。疵毁;贬抑。
疮痍满目(chuāng yí mǎn mù):疮痍:创伤。眼前看到的都是创伤。比喻到处是遭受破坏或灾害的景象。也作“满目疮痍”。
疮痍弥目(chuāng yí mí mù):见'疮痍满目',疮痍:创伤。眼前看到的都是创伤。比喻到处是遭受破坏或灾害的景象。也作“满目疮痍”。
疮痍(chuāng yí):(书)(名)创伤,比喻遭受战争灾害破坏后民生凋敝的景象:满目。
疮口(chuāng kǒu):溃疡处;创口。
疮痂(chuāng jiā):疮口表面所结的痂。比喻缺点﹑过失。
疮疤(chuāng bā):(名)疮愈后留下的疤。也比喻痛处或隐私。
疮疣(chuāng yóu):机体表面的赘生物。比喻痛苦或祸害。
疮疡(chuāng yáng):痈疽疔疖等体表疾患。
疮疠(chuāng lì):疮痈等体表疾患。
疮帚(chuāng zhǒu):何首乌的别名。
蠼螋疮(qú sōu chuāng):传说人影受蠼螋虫溺射后所生的疮。
臁疮(lián chuāng):一种生在腿部的皮肤病。初痒后痛,红肿成片,日久溃烂,收口慢,且易复发。
脓疮(nóng chuāng):一种化脓性皮肤病,病原体是链球菌或葡萄球菌,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斑,很快变成水疱或脓疱,多发生于脸、颈、四肢等部位,患者多为儿童。通称为“黄水疮”。
癞疮(lài chuāng):恶疮;顽癣。癞疮(又叫疥癣病)。
癍疮(bān chuāng):中医指眼中所生的白翳。
瘭疮(biāo chuāng):瘭疽。
瘑疮(guō chuāng):生于手足间的疽疮。
痱疮(fèi chuāng):亦作'痱疮'。即痱子。
红斑痤疮(hóng bān cuó chuāng):累及鼻、前额和两颊的皮肤的痤疮,常见于中年人,特点为组织,尤其是鼻的组织的充血、发红、毛细管扩张和显著的结节性肿胀
痤疮(cuó chuāng):一种皮脂腺的慢性感染症。因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及皮肤毛囊的角质异化,使角质素、细菌等堵塞毛孔,而在皮肤上产生小痘或黑头的症状。
痘疮(dòu chuāng):天花。
痔疮(zhì chuāng):病名。主要是由于直肠内静脉血管扩大曲张而成,因发生部位不同,而有内痔与外痔之分。
口疮(kǒu chuāng):口腔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面或口角处的糜烂
褥疮(rù chuāng):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、褥疮,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,发生持续缺血、缺氧、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。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、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。据有关文献报道,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压疮合并征。
秃疮(tū chuāng):头部皮肤病之一。俗称鬎疬﹑头癣﹑癞头疮。病久易使发脱落形成秃顶。
金疮(jīn chuāng):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
疥疮(jiè chuāng):(名)传染性皮肤病,因疥虫寄生而引起,多发生在手腕、手指、臀部、腹部等部位,非常刺痒。
疣疮(yóu chuāng):疣子。
疔疮(dīng chuāng):病名。又名疵疮。因其形小,根深,坚硬如钉状,故名。多因饮食不节,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。
棒疮(bàng chuāng):被棍棒打后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烂的疾病。
吮疮(shǔn chuāng):以口嘬吸疮疽之毒。谓将帅体恤士卒。以口嘬吸疮疽之毒。谓卑幼者侍尊长之疾。
剜肉生疮(wān ròu shēng chuāng):犹剜肉成疮。
好肉剜疮(hǎo ròu wān chuāng):喻无事生非,自寻烦恼。
剜肉补疮(wān ròu bǔ chuāng):剜:挖。疮:伤口。用刀挖取身上的好肉来补伤口。比喻只顾眼前,不顾将来,用有害的办法来救急。也作“挖肉补疮”、“剜肉医疮”。
剜肉医疮(wān ròu yī chuāng):比喻为救眼前之急而采取对己有害的办法。也说剜肉补疮、挖肉补疮。
剜肉做疮(wān ròu zuò chuāng):犹剜肉成疮。
剜肉成疮(wān ròu chéng chuāng):本想割肉医疮,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。
冻疮(dòng chuāng):因冰冻而使局部皮肤组织破坏,所形成的疮。